1935年1月15日,遵義會議召開——今天重溫歷史發表時間:2019-01-15 10:47 1935年前的今天,一個偉大的會議在此召開,至今整整84周年。 遵義長征足跡作為弘揚長征精神、遵義會址精神的其中一員。 今天,以身作則一起來重溫歷史。 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 1935年1月15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成為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統治,從而使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和革命戰爭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大大加快了我國革命勝利發展的進程。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重要會議,自黨的成立至大革命失敗,到遵義會議以前,黨還處在幼年時期,黨還不善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對中國革命的規律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因而對中國革命中的重大問題,往往照搬外國的經驗。又因我們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因而在決定中國革命斗爭的重大問題時,往往是聽從共產國際和共產國際駐中國代表的意見。從黨成立到遵義會議前的十四年中,黨召開的歷次重要會議都有共產國際的指示或共產國際代表的參加。共產國際對世界革命運動和中國革命斗爭起過推動、幫助的作用,有些指示也是正確的;但由于共產國際對各國的實際情況缺乏具體的深入的了解,因而有些指示是不正確的;而在斯大林領導共產國際期間,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因而它給中國革命斗爭帶來了不良影響和重大損失。 遵義會議不僅沒受共產國際指示的干預,而且對共產國際的軍事顧問李德的瞎指揮進行了嚴肅的批判。這和以往黨的歷次重要會議是不相同的。從會議內容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歷史特點。在軍事上,遵義會議徹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傾教條主義的軍事路線,充分肯定了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路線,對黨內兩條軍事路線的一場大爭論作出了正確的結論。 會議在批判李德等的軍事教條主義的同時,反復強調領導中國紅軍戰爭,應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根據中國革命斗爭的實際情況,來規定和制定紅軍的組織形式、戰略方針和戰爭形式等。 在整個會議召開的過程中,在關于紅軍戰略方針等問題的激烈爭論中,毛澤東等同志密切結合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和中國紅軍戰爭的特點,實事求是地有理論、有分析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嚴肅地批評了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錯誤;這種不迷信外國,不迷信教條,不迷信共產國際,不迷信軍事權威,這種敢于向教條主義、向權威進行堅決斗爭的革命的、批判的戰斗精神,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和毛澤東等同志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勇氣和魄力,反映了我們黨和毛澤東等同志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實際能力和水平。 遵義會議在沒有共產國際的干預下,獨立自主地從組織上進行了改組,增選了毛澤東同志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決定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會后不久,常委進行分工,由張聞天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負總責,毛澤東、周恩來同志負責軍事。在行軍途中,又組成了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同志參加的三人指揮小組。從此,毛澤東同志便成為紅軍和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這是我們黨的英明選擇,是黨在這一時期的重大成就。 文章由天氣網萬年歷頻道(wannianli.tianqi.com)原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