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航天報作者:李東責任編輯:杜汶紋
1984年,我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了新中國成立35周年盛大閱兵式。此次閱兵是我國1959年后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一次閱兵式,也是改革開放后人民軍隊第一次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參閱人員和裝備備受矚目。
在眾多參閱裝備中,由導彈牽引車牽引的32枚防空導彈組成的方隊首次亮相,格外引人矚目,這也是國產紅旗二號防空導彈系統首次在閱兵中公開亮相。
參加1984年國慶閱兵的紅旗二號導彈方隊。
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環境中艱難誕生的紅旗一號、紅旗二號實現了中國防空導彈零的突破,并成功擊落了美制U-2高空偵察機,捍衛了偉大祖國的神圣領空。上世紀80年代,我國又成功研制出第二代防空導彈,實現了我國防空武器更新換代的關鍵轉型。進入新時期,我國在防空導彈研制中主動求變,形成了“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批產一代”的協調發展格局,從而實現了我國防空武器的跨越發展。
開創防空導彈擊落敵機的先河
世界上首款地空導彈是德國在二戰期間研制的。在此后的十幾年間,盡管世界各國研制并裝備了多款地空導彈,但從未有過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的記錄。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在美國的支持下,國民黨飛機對大陸的襲擾越來越猖狂。由于戰斗機性能的限制,當時我國空軍無法擊落國民黨的高空偵察機。1957年,國民黨偵察機共進入大陸偵察53次,我空軍出動戰斗機69架次攔截,無一成功。
1958年,我國正式組建了地空導彈部隊,共3個營,均為團級編制,使用的導彈為從蘇聯引進的薩姆-2(C-75)防空導彈。
1959年,導彈二營駐守北京開始擔負國慶期間的防空任務。同年10月7日,導彈二營用薩姆-2導彈一舉將闖入北京上空的國民黨RB-57偵察機擊落,開創了我國及世界防空作戰史上使用防空導彈擊落敵機的先河。
此后到1967年9月,我國總共擊落了5架國民黨U-2偵察機,成為世界上打下該型機最多的國家。其中,導彈二營轉戰大江南北,機動設伏,先后3次擊落U-2偵察機,取得國土防空作戰的巨大勝利。正因如此,導彈二營被國防部授予“英雄營”的稱號,其營長岳振華本人也被授予“空軍戰斗英雄”的榮譽稱號。
地面展示的4架被擊落的U-2偵察機殘骸。
相關人員正在勘查被擊落的U-2偵察機殘骸。
按照當時的獎勵規定,通常給予作戰有功人員的獎勵是晉級和晉銜。晉級意味著漲工資,晉銜的通常說法就是在軍銜上加“星”,而在那個年代提前晉銜的榮耀和影響都是巨大的。
打下第一架敵機不久,空軍司令員劉亞樓便提前將岳振華的少校軍銜提為中校。此后,隨著岳振華不斷地打下敵機,他的軍銜上也不斷地加“星”,最終成就了廣為流傳的“大校營長”佳話。
從引進使用到自主仿制
上世紀50年代,我國能用于對付U-2偵察機的武器只有此前從蘇聯引進的50多枚薩姆-2導彈,偌大的中國領空,怎么能僅依靠幾十枚外國導彈守護?
因此,在防空部隊轉戰祖國大江南北的同時,航天系統對蘇聯導彈系統的引進消化吸收也在緊鑼密鼓地同步進行。1958年,在蘇聯的幫助下,國防部五院開始仿制薩姆-2地空導彈,仿制代號為“543”。
1959年12月,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二分院分期分批派出17個設計師駐廠工作組,一方面向蘇聯專家學習,一方面開展仿制工作。
然而,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通過其駐華使館突然照會中國政府將撤走所有援華專家。在此后1個月的時期內,全部蘇聯專家被撤走。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聶榮臻元帥指出:“要發揮中國專家的積極性,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把‘543’仿制出來?!边@句話無疑給廣大航天科研人員打了一劑強心針。他們克服困難,自力更生,把力量集中到仿制工作上來,有力地促進了“543”的仿制進度。
與此同時,1961年5月,上海機電二局也接到了仿制“543”導彈的任務?!霸诘胤降拇罅χС窒?,我們根據‘邊基建、邊練兵、邊試制’的原則,不畏工作上的困難和生活條件的艱苦,邊改建擴建廠房,邊搞設計研制和進行工藝練兵。那時一個通宵的加班只有0.27元補助,領導干部還帶頭一分錢不拿,但是大家依然干勁十足,吃住都在廠里,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通宵達旦也不足為奇?!币晃划敃r參加仿制工作的老同志回憶道。
1964年,“543”正式定名為“紅旗一號”。
1965年1月10日,一架U-2偵察機趁著夜色侵入我國華北上空。這時,隱蔽在內蒙古包頭市東南方向的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用國產紅旗一號地空導彈一舉擊落了這架飛機,開創了首次夜間擊落U-2的先例,活捉了飛行員,并繳獲了敵機上的全部電子設備。
鐘山院士后來在談到這一段歷史時評價說:“‘543’仿制成功的意義在于它使中國形成了一條能生產并裝備部隊的完整的地空導彈生產線,形成了立足國內的全套生產協作網,在國內建立起全套武器系統獨立生產的條件,為中國培養出第一支年輕的初步掌握地空導彈系統研制技術的設計隊伍,為中國自行設計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奠定了基礎?!?/p>
“近快戰法”擒“飛賊”
在積極仿制“543”的同時,航天科研人員也在為部隊防空作戰提供智力支持。原來,被我防空導彈擊落后,U-2偵察機又學會了機動逃逸,即制導雷達一開機,它便機動逃出防空導彈殺傷區。為此,空軍要求國防部五院幫助解決這一難題。
“U-2偵察機肯定加裝了新的電子偵察系統,所以能夠接收到地面導彈雷達開機的信號?!眹啦课逶憾衷旱弥闆r后迅速組織討論,專家得出一致結論。
對于加強電子裝備的U-2偵察機,當時即使是蘇聯也只是提出警告和抗議,從沒有擊落過。討論會上大家爭論不休,此時一向沉默的雷達專家張履謙發話了:“從制導雷達打開天線到飛機成功逃出導彈威力區,一般需要20秒鐘的時間。我們可以先不開導彈雷達,用炮瞄雷達發現目標,然后把炮瞄雷達的信息轉到導彈的機器上,等飛機飛到導彈威力區,一開機就能打,讓它來不及跑就挨揍!”
簡單幾句話,“近打、快打”的戰術原理讓在場所有的專家和官兵都愣住了。后來,地空導彈部隊的官兵們根據“近打、快打”的建議,嘗試著縮短制導雷達打開天線的距離?!俺R幥闆r下距離目標75公里被壓縮至43~45公里,改進后的導彈發射程序由8分鐘縮減為8秒鐘。”張履謙回憶道。
在“近打、快打”的功勞簿上,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我國地空導彈專家于本水。在他的書架上,擺著一本《英華大辭典》。這個被于本水視為寶貝的大部頭,是50多年前他榮立三等功獲得的獎勵。
當時,于本水帶領整個小組晝夜加班,經過大量數學仿真計算,終于拿出了一個有效方案,被空軍指戰員稱為“近快戰法”。這種方案根據U-2偵察機的機動性能和我防空導彈的作戰能力,提出壓縮制導雷達開機距離和發射導彈距離,并輔以兄弟火力單位佯攻。
一旦按此方法發射導彈,敵人就難以逃脫被擊落的命運,空軍導彈部隊用這種方法很快就取得了一些戰果。
1963年11月,從溫州進入大陸的U-2偵察機被導彈擊中爆炸,此后,配有更先進電子偵察接收報警系統的U-2偵察機再次被打下,“近快戰法”戰術獲得了成功。
“近快戰法”以其赫赫功勛在航天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作戰的歷史上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
從自主仿制到改造升級
1964年1月,國防部五院提出在紅旗一號導彈的基礎上研制紅旗二號導彈的任務。
1965年4月,七機部召開紅旗二號導彈研制工作會議,決定由二院負責導彈總體技術及遙測彈設計試制,陳懷瑾為總設計師。
一天,七機部部長王秉璋在二院組織召開紅旗二號雷達方案論證評審會。會上,張履謙建議優先研制照射體制雷達站,“這樣可以使紅旗二號導彈威力比紅旗一號提高10%,同時抗干擾能力顯著提高?!苯涍^討論,該方案得到了肯定。錢學森總結道:“照射體制方案經過實戰考驗,靠得住,有提高,可以很快出成果,是可行的?!?/p>
從1965年4月至1967年2月,設計人員和工藝人員密切配合,同心協力,研制進展很快。1965年6月至1966年2月,紅旗二號進行7發飛行試驗,結果證明設計滿足要求;1966年7月至12月,紅旗二號兩次進行定型飛行試驗,第二次取得6發5中的好成績。
紅旗二號導彈。
1967年7月,紅旗二號導彈定型裝備部隊。同年9月,U-2偵察機再次飛臨我國華東地區上空。指戰員一聲令下,一枚紅旗二號導彈騰空而起,成功擊落入侵嘉興地區的U-2偵察機。
1973年8月,為進一步提高抗干擾能力和生存能力,航天科研人員決定對紅旗二號導彈進行改進設計。1984年,紅旗二號甲導彈定型,該型導彈不僅提高了飛行速度,增大了作戰空域,而且提高了抗干擾、攻擊垂直機動目標和武器系統自衛的能力。
1977年6月,我國又開始研制紅旗二號乙地空導彈。1980~1986年,紅旗二號乙導彈武器系統先后安裝到履帶車上,進行實彈射擊試驗和鑒定飛行試驗,均獲成功。
安裝在履帶式底盤上的紅旗二號乙導彈。
“紅旗”高揚譜新篇
紅旗二號導彈是我國自行研制的開山之作,在此基礎上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我國的防空導彈已經走上了規范化、系列化的軌道,形成了遠中近、高中低火力配系的空天防御體系,實現了由過去要地防空擴展為區域防空的跨越。
近年來,隨著航天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大量“紅旗”系列防空導彈系統裝備我軍,這些裝備無論是性能水平還是系統規模都比以往型號有了相當大的提升。
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高級顧問徐光裕對此評論道:“多樣化、多射程的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的裝備,不但意味著今天的人民解放軍擁有了更強的戰斗力,也表明我國國防工業的科研生產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p>
(圖片為《中國航天報》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