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防報作者:史遠峰 郭 富責任編輯:杜汶紋
今天的臘子口
臘子口戰役紀念碑
保存至今的國民黨軍碉堡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于1935年9月13日到達位于甘肅省迭部縣東北部的臘子口。作為紅軍北上陜甘寧抗日的唯一通道,臘子口寬不過30米,兩面都是絕壁,形成一個長達百余米的甬道。湍急的臘子河從其中奔流而下,河上只有一座木橋。在紅軍到達前,國民黨軍早已設下多道防線。若不盡快拿下臘子口,紅軍非但無法實現北上抗日的目標,還將面臨被合圍的危險。
國民黨軍在橋頭及兩側山腰修筑碉堡,配置了十幾挺輕、重機槍,并以1個營兵力扼守隘口,在臘子口后還修筑防御工事和軍需倉庫,囤積糧食和武器彈藥。臘子口前沿10公里處的康多、黑多寺、刀扎、黑乍一帶,國民黨部署了5個營的兵力分點設防。此外,臘子口后安排有預備隊。
9月15日,毛澤東向紅一方面軍二師四團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當面下達在3天之內奪取臘子口的命令。
9月16日紅四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帶領下,向臘子口開進,經連續戰斗,奪取臘子口前沿陣地。16時,紅四團先頭營到達臘子口,立即發起攻擊,但因敵火力猛烈,紅軍傷亡較大,只好暫時退回。21時許,擔任正面突擊的二營6連,在連長楊信香、指導員胡炳云的帶領下,再次發起攻擊,但因路窄不利于兵力展開,5次攻擊均未奏效。
紅四團隨后調整作戰部署,根據敵主要兵力集中在正面的情況,由王開湘率領1連、2連迂回臘子口右側,攀登懸崖運動至敵后側;楊成武率6連繼續實施正面突擊,奪取臘子河木橋。
6連組織15名黨團員分3個突擊小組發起攻擊,1個突擊小組抓著橋底橫木向對岸移動時被敵人發覺。另外兩個突擊小組則趁敵注意力集中在橋底時,迅速發起突擊,躍身沖進橋東頭敵軍立射工事,與敵人展開激戰。
同時,王開湘率部已迂回至臘子口右側峭壁下,在搭獨木橋渡河后,發現無法越過陡峭懸崖。正當大家犯難時,2連戰士“云貴川”自告奮勇地站出來,說他在家鄉上山采藥,常攀上這樣的絕壁。
楊成武在1992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中,對“云貴川”有詳細記錄:“那個小戰士只有十六七歲,中等身材,眉棱、顴骨很高,臉帶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為他入伍時沒有名字,戰友們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云貴川’?!?/p>
“云貴川”帶上戰友以綁腿布帶聯結起來的長繩,用一根帶鐵鉤的竹竿勾住峭壁縫隙,一步步攀上絕壁?!霸瀑F川”將長繩固定好后,其余戰士便順著長繩一個個攀上懸崖。
在前幾次攻擊中,紅軍不僅發現敵軍兵力集中于正面,還發現其碉堡雖然堅固,但沒有頂蓋。攀上懸崖的紅軍戰士居高臨下向敵軍碉堡里投擲手榴彈,敵后方遭襲,在慌亂中逃離陣地。我軍趁勢奪下木橋后,繼續向峽谷縱深進攻,連克敵多道防線,于17日凌晨奪下臘子口,打開了進入陜甘的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