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行義傳薪火發表時間:2024-10-05 09:40 遠溯漢三賢、清三儒,近看紅色文化、三線文化,以及抗戰等歷史帶給這座城市的記憶和積淀,縷縷黔北文脈綿延不絕,凝聚成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吐故納新,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造就遵義獨樹一幟的城市魅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驚亞 吳簫劍 北倚婁山,南瀕烏江,遠瞰巴巫,險要天成。地處貴州北部的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古稱“播州”,遵義地名最早見于唐貞觀年間,取義《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據專家考證,這座城市的建城歷史已有800多年。 赤水河,似從云上飄來,留下一江秀水;俊美的烏江,像一條巨龍橫穿遵義。遵義曾是川鹽入黔、黔貨入川的重要碼頭城市,眾多古鎮因船運而興。 近代以來,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成就偉大轉折,鑄就不朽豐碑。紅軍長征在這里轉戰三個多月,突破烏江、四渡赤水、婁山關大捷的傳奇,讓這片中國革命的圣地蜚聲中外。 如今,遵義的酒、遵義的茶、遵義的米、遵義的紅辣椒、遵義的好山好水,成為一張張新名片,展現著這座歷史之城日新月異的變化。遵義也由此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多個稱號。 從秦漢開始形成獨特文化圈的遵義,展現了對巴蜀和楚湘文化的兼收并蓄。應對險要地形的不屈不撓,近代以遵義會議為代表翻開了革命文化的生動章節,貫穿其中的是堅定信念、堅持真理、獨立自主、團結統一的城市文化血脈。這種文化血脈續寫著遵義新的傳奇。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保持全省前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是10年前的3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征程上,遵道行義、自強不息的遵義闊步向前,續寫新篇章。 游客在遵義會議會址參觀 陶亮攝/本刊 遵道行義寫新篇 如今,走在遵義市大街小巷,“遵道行義”四個大字隨處可見?!暗馈敝^天下通行之路,“義”謂天下合宜之理。 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遵義會議會址”六個毛主席親手題寫的大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一幢磚木結構、中西合璧的建筑臨街而立。88年前,在這座小樓里召開的遵義會議,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這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為遵義歷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遵義所在的黔北很早就有人類的活動。20世紀70年代,在遵義桐梓縣發現了遠古“桐梓人”的遺址、化石;從秦漢開始,遵義受巴蜀文化和楚湘文化的影響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圈,其文化綿延久遠。 古柏林靜立禹門山,一派鐘靈毓秀。遵義市新蒲新區新舟鎮沙灘村,因村前樂安江中一片四面環水的沙灘而得名,從乾隆年間至清末,先后走出鄭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一批文化名人,有“貴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灘”的說法。 位于沙灘村的黎庶昌故居內,展示了清光緒十年,沙灘文化代表人物,著名外交家、散文家、學者黎庶昌根據多年駐外體驗寫成的《敬陳管見折》,“一曰水師宜急練大支,一曰火車宜及早興辦,一曰商務宜重加保護……”從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面闡述改革措施,走強國富民之路。 “作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批人,黎庶昌的建言代表了從封閉環境中走向世界的中國人,面對中國和世界事務所做的思考?!崩枋示又v解員楊華華說。甲午戰爭爆發后,每每有戰敗消息傳來,黎庶昌禁不住痛哭流涕,終日不食,1898年逝世于沙灘老屋。 當馬克思主義的星火播撒在中華大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進入新時代,遵義秉承遵道行義的精神,不斷寫下新篇章:脫貧攻堅戰場上,赤水市在貴州率先脫貧出列,遵義在貴州率先整體脫貧。在鄉村振興征程上,遵義大踏步前行。 播州區花茂村,過去叫“荒茅田”,直到世紀之交,村莊還是處處土墻茅草房。最多時,全村3000多人外出打工討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荒茅田”變成花繁葉茂的新農村,“很多村民回鄉,辦農家樂,吃旅游飯,祖傳的土陶手藝也有了用武之地?!被妩h總支書記彭龍芬說。與2014年相比,花茂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948元增加到23613元,村集體經濟積累從16萬元增加到1192萬元。 自強不息見骨氣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婁山山脈從西南向東北橫亙其間,烏江與赤水河從兩側流過,山水刻就遵義大起大伏的險要地勢。在婁山關關口,毛澤東詩詞《憶秦娥·婁山關》鐫刻在崖壁上。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軍占領婁山關后,毛澤東即興填詞。當時,數十萬敵軍仍然尾隨其后,前方還有金沙江、大渡河。筆走龍蛇、蒼勁雄渾的字跡下,迸射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令人信心倍增。 “深明大義、開放包容、勇于開拓的精神,永遠刻在這座城市文化的血脈里?!弊窳x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黎鐸說。 群山環抱的正安縣,偏遠閉塞,土地貧瘠。窮則思變,20世紀80年代,正安人沖出群山包圍,組織“三百娘子軍”下番禺,率先拉開了貴州有組織性勞務輸出的序幕。 20多年后,正安縣委縣政府去沿海招商,將曾在吉他廠打工,已成為優秀企業家的正安人請回大山。目前,正安縣吉他產業園已建設超過8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累計入駐吉他生產及配套企業126家,年產銷吉他600余萬把,出口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山高石多,世代缺水?!捌咭粍渍隆鲍@得者、老支書黃大發帶領群眾,歷時30余年,靠著鋤頭、鋼釬、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生生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天渠”,結束了當地“滴水貴如油”的歷史,讓窮窩窩舊貌換新顏。 黃大發常說一句話:“共產黨員怕犧牲能行嗎?那些先烈拿身體去堵槍眼都要干,我們做事就要有這種精神?!?/span> 2022年底,“天渠”之上,歷時4年修建的大發渠特大橋正式通車,團結村融入交通大動脈。黃大發老支書“通水、通電、通路”的三個愿望都已實現,民宿、露營、農旅基地等旅游項目陸續入駐和完善,現任團結村兩委班子正在進一步謀劃“橋下經濟”。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超過8萬名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從大城市跋山涉水來到遵義,他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在遵義建起了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和科研單位,點亮了遵義現代工業之光?!捌D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扎根在遵義城市文化底蘊的深處。 今年5月30日9時31分,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距離酒泉2000公里之外的遵義,貴州梅嶺電源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們也緊張關注著發射實況。這家成立于三線建設時期的企業,此次為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提供了鋅銀蓄電池共9種22臺,其中為運載火箭提供了5種15臺,為載人飛船提供了4種7臺。 “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攻克負極容量損失、隔膜老化等技術難題,讓我們的電池重量更輕,使用壽命更長,性能更加穩定?!惫靖笨偨浝碓俜颊f,“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代代梅嶺人扎根革命老區,堅定報國信念,在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北斗衛星導航等重大工程中,幾乎從未缺席,在中國向‘星辰大?!谋几爸?,留下了獨特的遵義印記。” 堅韌不拔、永不言棄,英雄的城市造就英雄的人民。 “八一勛章”獲得者杜富國,出生于湄潭縣一戶農民家庭,2018年西南邊陲,面對危險的掃雷任務,他對戰友說:“你退后,讓我來!”手榴彈爆炸的生死瞬間,他奮不顧身一撲,保護了身后的戰友,卻永遠失去了雙眼雙手。 重傷致殘的杜富國,依然頑強地用一句句“讓我來”迎接生命中的種種挑戰。他戰勝傷痛和殘缺,自己穿衣、洗漱、疊被子、開門、跑步、用盲杖走路、用機械手吃飯。他在全國各地傳播“讓我來”的精神,激勵更多新時代追夢人奮勇前行。 薪火相傳守初心 在湄潭縣郊,有一處特殊的建筑——浙江大學西遷歷史陳列館??谷諔馉幈l后,隨著大片國土淪陷,浙江大學在校長竺可楨的帶領下開始西遷,穿越6省,最終定校于遵義、湄潭,并在這里堅持辦學7年之久。 貴州三大文廟之一的湄潭文廟,成為浙江大學校部所在地。據不完全統計,在遵義湄潭的7年里,浙大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量在國內高校中處于領先地位。 “在戰火中,浙大師生們堅持切磋學問、探求真理,為奪取抗戰勝利攜手前進,‘文軍西征’的精神感染了湄潭百姓,也反哺了湄潭今日的發展?!变靥犊h委書記沈建通說。 “其味極佳”,唐代陸羽《茶經》盛贊遵義茶。在湄潭辦學期間,浙江大學強大的科研力量,使湄潭茶葉種植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儲備了一大批茶葉專業技術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湄潭縣依托深植民間的茶文化和先人一步的種茶技術,大膽改革盤活土地資源,主打“茶旅融合牌”,連續三年榮獲“中國茶業百強縣”第1名。2022年,湄潭縣人民政府與浙江大學簽約共建“浙江大學湄潭茶葉研究院”,聚焦茶學領域開展前瞻性及應用性技術研究,共同打造高質量的創新發展共同體。 從空中俯瞰遵義,水網四通八達,山巒綿延起伏,2900余萬畝林地覆蓋了這座城市一半以上的面積。山美水美林美,造就了遵義人閑適自在的生活態度。 這里既有“中國最美的丹霞”之一赤水丹霞,也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存海龍屯土司遺址?!吧鷳B名片+歷史名片”正在成為遵義全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響亮招牌。遵義母親河烏江,經過多年系統治理,干流水質達到Ⅱ類標準;消失多年的胭脂魚等珍稀魚類重現,赤水河再現碧水東流、清波蕩漾的景色;茶文化博物館、酒文化博物館成為地方旅游名片。 “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滿眼鹽船爭泊岸”,遵義自古船運文化深厚,商賈云集,潛移默化造就了城市開放和包容的氣質。今天,縱橫交錯的水、陸、空交通網讓古城遵義的人文交流“朋友圈”越來越大。烏江構皮灘水電站通航,一船出省、直達長江的夢想一朝實現;巨龍般的高鐵在山間馳騁,拉近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空間距離;借助新舟機場、茅臺機場以及黔粵班列“遵義號”,與粵港澳大灣區及更大的海外市場連接……遵義沖出群山包圍,對外貿易已拓展到141個國家和地區。 薪火相傳,初心不變。赤水河畔,白酒產業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工業經濟持續領跑全省;田野上,紅色、綠色星星點點,農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辣椒、茶葉種植面積穩居全國地級市第1和第2位,中藥材、紅粱種植面積均居貴州第1位;2022年,遵義接待游客8000余萬人次。 “遠溯漢三賢、清三儒,近看紅色文化、三線文化,以及抗戰等歷史帶給這座城市的記憶和積淀,縷縷黔北文脈綿延不絕,凝聚成這座城市的文化脊梁?!崩梃I說,“吐故納新,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造就遵義獨樹一幟的城市魅力?!?/span> 下一篇這就是遵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