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印記 · 第10期|黨史中的地名:遵義發表時間:2024-07-03 09:00 1935年1月,黨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張聞天起草《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取消長征前成立的“三人團”。 ······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 ——《中國共產黨簡史》 遵義,位于貴州省北部,云貴高原東北部,南臨貴陽市,北倚重慶市,西接四川省,處于成渝一黔中經濟區走廊的核心區和主廊道,是西南地區承接南北、連接東西、通江達海的重要交通樞紐。 “遵義”一名始于唐貞觀十六年(642),取義《尚書·洪范》“無偏無陂,遵王之義”。春秋時期,先后或分別屬牂柯、巴、蜀、鱉、鳛等邦國。戰國時期屬夜郎國。西漢元光五年(前130),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元鼎六年(前111),置牂柯郡。唐貞觀十三年(639),將隋代的郎州改名為播州。唐貞觀十六年(642),將播州所領的羅蒙縣改名遵義縣。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置遵義軍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遵義軍民府為遵義府。1913年,廢府存縣,屬黔中道。1937年,為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地。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后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并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歷史關頭召開,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也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啟了黨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遵義會議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調研時指出:“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