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百姓心中的“女紅軍”醫生發表時間:2018-12-28 09:58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原校長鐘有煌1965年帶領學員從重慶野營拉練到遵義,聽到“紅軍墳”的來歷后,憶及當年他在紅三軍團五師十三團任軍醫,當該團撤離遵義開始“四渡赤水”時,二營衛生員龍思泉因外出為群眾看病沒能隨部隊轉移,一直下落不明。鐘有煌懷著對戰友的深切思念,在遵義市有關部門的協助下,經多方反復考證,最終確認“紅軍墳”里長眠的正是他的戰友——龍思泉,男,中共黨員,廣西百色人,自幼隨父習醫,1929年參加百色起義,后隨紅軍長征到達遵義,1935年1月19日犧牲時年僅18歲。“紅軍墳”是軍民魚水情的象征,龍思泉是紅色軍醫的杰出代表。在龍思泉犧牲79周年紀念日重塑此銅像,并在墳前立碑記名再現史實,旨在告慰革命先烈,傳承紅軍精神,昭示激勵后人。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遵義時,駐城郊桑木埡的前哨連有一位不滿二十歲的衛生員。他既有一套成熟的醫術,又有赤膽忠心的醫德。恰逢當地流行傷寒病,群眾因病死亡人數不斷攀升。有鑒于此,衛生員在戰友們忙于打土豪、給勞苦群眾分糧分物時,不分晝夜、風雨無阻地走村串巷,給老百姓看病、送藥、打針。由于醫德好、醫術高,經衛生員診治的病人無不手到病除。這一消息很快風傳開去,周圍數十里的農民紛紛前往求醫、討藥,一時間把他忙得不亦樂乎。 再后來,只要人們路過紅軍墳時都會往上添一把土、壘一塊石。 另外又有這么一個故事,在紅軍離開后的歲月里,人民每每有病無錢醫治時,便帶著香燭錢紙到紅軍墳前祈禱,希冀紅軍衛生員在陰間保佑他們遠離病痛,早日康復:人民群眾如遇苛捐重稅,拉夫征兵等苦難時,也到紅軍墳前傾訴,希望紅軍在冥冥之中庇護他們,逢兇化吉,這座紅軍墳,無形之中成了人民群眾追求幸福,向往光明的象征。一次,一位老太爺上山砍柴受涼,因年老體弱無錢醫治而日趨病重,他躺在柴床上思念紅軍的好處,呻吟中不斷念叨著紅軍衛生員的名字,念著念著,神志不清地他便朦朧睡去。在夢里,他看見紅軍衛生員身背紅十字灰布挎包,急急地來到他的茅草棚里,給老人家喂藥打針,百般安慰,離開時又留下幾包藥,叮囑他好好休息,說不可幾日病情好轉,老人激動不已。等紅軍衛生員臨走時,老人說附近不遠的青岡林里藏著有反動派,擔心衛生員不認路,怕他有危險,于是老人掙扎著爬起來非要送衛生員不可,衛生員堅持不允,在互相拉扯之際,老大爺的頭不小心碰到柴門,只聽到他“啊喲”一聲,驚醒過來,渾身大汗,這才發現是一個夢。夢醒后,老大爺感到身子清爽許多,于是馬上告訴家人,說紅軍衛生員在他睡著后給他治過病。一傳十,十傳百,紅軍墳被當地群眾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紅軍菩薩救窮人:,”紅軍菩薩顯靈“等等不脛而走,百里之內,聞名遐邇。 在龍思泉紅軍墳的前面是一尊女性紅軍衛生員銅像。為什么男衛生員卻用女性形象來表現?一說是由于后人傳頌有誤,人們以為“紅軍墳”中的“紅軍菩薩”是一位女性,因此為其塑了一座女紅軍的塑像;另一說,是女性更能夠體現出“菩薩”的形象。這尊銅像非常吸引人,表現了紅軍女衛生員給骨瘦如柴的窮人孩子喂藥治病的情景。因為一直受到人民的愛戴和敬仰,銅像上總是掛滿了紅布帶和紅領巾,而她的綁腿和布鞋則被來此“祈?!钡娜藗兠蔑?,顯出了銅本色。 龍思泉僅為鄉親看病數日,便有如此高的聲望,成為當地人心中的活菩薩。以服務人民為根本,深入基層走群眾路線,我想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可以取得勝利的原因之一吧! |